不过,也有人批评他们抓住热点,力推“爱国营销”,从而引发众多网友野性消费,产品卖到手软。但是鸿星尔克的出发点或许并不是营销,他们可能也没想到会引起这么大的影响。我想说的是,鸿星尔克事件从营销学的角度来说,确实已存在事件营销现象。知名企业就像社会公众人物,在全社会的公益事件面前,你公益也好,不公益也好,无论你想不想主动营销,其实都会产生“营销”效果。
有些人为了营销而爱国,有些人爱国却不给做营销。前几天,溜溜梅在经销商群内发布了一则通知:关于向河南捐赠物资400万的事项,要求各单位各部门不宣传、不推广。一个经销商将这则通知截出来,溜溜梅的低调瞒不住了,其董事长私下则表示:“不想做爱国营销,希望大家的关注点回归到救灾本身。”
溜溜梅实在太低调了,其实他们大可以拿捐款的事做宣传。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宣传企业的良善,塑造无私奉献的良好企业形象是合乎情理的,也是值得鼓励的。就像鸿星尔克一样,曝光自己实打实的尽责行为理所当然,抬升一下自己的品牌形象,曝光后带来的公众对品牌形象和定位的认可也是实至名归。
若不是客户把截图发出来,恐怕没人相信一家企业要故意错过这样一场大好的营销机会。“做好事不图营销”,溜溜梅图什么呢?不是溜溜梅没有营销团队,实际上,溜溜梅作为中国青梅零食品牌领导者,打出了“一年热销20亿颗”,国民度极高,他们每年都要花不少钱来做营销,保持产品的市场声量。
但在关键时刻,溜溜梅却选择了似乎不相称的低调,因为他知道,全国关注的灾难的主角不可以也不应该是自己,这种敢于息声的态度在营销泛滥的当下显得难能可贵。
“做好事不图营销”似乎成了很多优质企业的共识。他们不想让公益被道德绑架,而是低调行善,这是一种成熟品牌的价值体现。在这些企业的价值观里,他们将援助河南当成企业的一种文化必须品,而不是一种售卖品。一个有价值信念的企业必须有自己的非卖品。
溜溜梅的非卖品,无疑是数年来沉淀下来的品牌文化和人人口耳相传的产品口碑。作为兼具文化底蕴和营养价值的青梅品类,溜溜梅不仅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青梅原果中的天然有机酸与青梅最天然纯粹的独特滋味,而且打造了青梅全家桶、无核青梅、梅の冻等多款爆品,成为消费群体的“心头好”。
同时,溜溜梅通过线上与当代主流消费人群和年轻人群的民族情绪同频,线下通过“六感式”体验站传递青梅价值,线上线下“共振”传递国味酸潮文化。
不管鸿星尔克是否营销过热,它当然仍值得我们去野性消费。但同时,那些没有宣传,没有营销的企业,也应该值得公众尊敬,所有“润物细无声”的善良和帮助,都应该被更多人认可。像溜溜梅这样的“国货”,我们也应该支持。